在城市的南海之滨,天光云影与理想交汇的地方,总有一些梦想从实验室与讲堂中启航。有人说,选择大学,就是选择未来与眼界的边界。那么,一所大学最能体现办学实力的,不正是那一座座耸立于讲台之上的师资之塔?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有一所被誉为“中俄教育合作旗舰项目”的高校,正用它独特的三语教学、国际师资与科学精神,勾勒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模样。它,便是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由北京理工大学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于2016年联合创办,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大学之一。它独特的双校背景,造就了一支国际化、多元化、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师资人才队伍由莫斯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选派教师,以及全球招聘的优秀学者组成。现聘有院士20名,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3名,全球2%顶尖科学家8名等各层次专家学者数百名。来自俄罗斯的外籍教师占师资总数约40%以上,其中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曾在世界顶级大学如罗蒙诺索夫大学、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任教或研究。同时,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骨干教师,依托“985工程”“双一流”学科背景,为学生带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一流课程资源,构建起中俄融合、理实交融的教学体系。
展开剩余64%真实的教学成果是评价师资质量最直接的镜子。学校学生亲身参与科研项目,其中不乏由外籍教授亲自指导的跨国合作课题。此外,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教学语言采用三语授课模式。俄罗斯教师授课全程使用俄语为主,辅以中方教师的同步支持,让学生在浸润式语言环境中自然过渡至国际科研表达。
以该校语言文学系为例,专业课教学任务100%由莫大语文系教师承担,有1位俄罗斯通讯院士为学生授课,系主任由列杰涅夫А.В教授担任,他曾任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教授,是俄罗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其著作《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史》广为流传。
而在理学领域,来自莫斯科大学计算数学系的E.E.特尔特什尼科夫院士、A.V.伊利英院士,不仅拥有多年教学经验,还带领学生“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优异成绩。
这些教授不仅“站上讲台”,更“走进学生生活”:每年定期开放“导师午餐日”“科研共读会”“俄语写作工坊”,打破传统师生壁垒,让学术对话更轻松,也更深入。
自建校以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凭借其国际化师资力量,在多项国际评估中表现优异。在2023年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报告》中,该校获评为“五星级中外合作大学”,在师资国际化和学生培养满意度两项指标中排名全国前五。
此外,得益于高水平教师资源,学校毕业生具备卓越的双语能力与跨文化交流力,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5%,87.97%的毕业生升学深造,其中92.71%升入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100名的大学。就业的毕业生则主要就职于华为、国家电网、深圳中小学等企事业单位。
教育不止于传授知识,更是开启视野、点燃思想的艺术。而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在教师的肩膀上。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正是以其中俄共建背景下的师资优势,搭建起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梦想起点。在这里站着一支真正“国际化”的师资力量。
选择怎样的老师,就是选择怎样的教育。选择怎样的教育,就是定义怎样的未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正用行动告诉你答案。
发布于:陕西省途乐证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