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6 日,小米 YU7 正式发布,新车共推出 3 款配置车型,售价区间为 25.35-32.99 万元。随后,"小米 YU7 价格"迅速登上热搜榜第一名。在开启支付 5000 元定金之后,小米官方公布,YU7 在 3 分钟的大定数量突破 20 万台,一小时大定超 28 万台。
毫无疑问,这将又是一个爆款车型。中信证券的研报甚至认为,SU7 和 YU7 稳态销量比或落在 1:2,YU7 将冲击所在价格带销量 TOP1 和纯电车型销量 TOP1。
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用各种参数和场景,表达着小米 YU7 的强大性能和创新。他还表示,YU7 将直面最强悍的竞争对手。毋庸置疑,预售价 25.35 万元的小米,直接竞争对手将是特斯拉 Model Y。
而在此之前,小米的首款车型小米 SU7 已经是款现象级的车型,自 2024 年 3 月上市至 6 月初,15 个月累计销量超过 25 万辆。这还是在前期产能受限的情况下。随着产能逐步提升,小米 SU7 今年前 5 个月的月均销量达到 2.5 万辆,远超 Model 3。
曾经引领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电动智能化技术超越中国一个时代,并作为"鲶鱼"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功不可没的特斯拉,如今真的存在巨大的挑战。美国《华尔街日报》表示,"小米 YU7 预售表现创下中国高端电动车新纪录,这标志着特斯拉在中国首次面临来自本土品牌的实质性威胁"。
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标准、生态的全面崛起和赶超,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真正的引领,而不仅仅是销量的领先。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文章《中国电动汽车的全球化时刻》里也提出的,"随着小米等品牌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新能源车追赶时代
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特斯拉功不可没。电动汽车在 100 年多就被发明,但随着石油的广泛开采与内燃机技术的成熟,电动车又迅速被淘汰。直到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特斯拉又实现了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才推动了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轨迹。
作为全球首家应用扁线电机与多合一电机的车企,特斯拉显著提升了电机的功率密度与效率。在电池技术领域,特斯拉通过 18650 圆柱电池、NCA 三元材料的电池材料革,使电动车续航突破 300 公里。在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自 2016 年推出 Autopilot 2.0 以来,通过摄像头 +AI 算法的组合,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自动驾驶功能(FSD)。到 2024 年,特斯拉 FSD V12 引爆"端到端"智能驾驶后,国内车企又纷纷跟进。
更重要的是,在部分自主车企还在忙于获得补贴、缺乏创新动力的时候,中国引入特斯拉在上海建厂。特斯拉随即成为大鲶鱼,以技术降维打击倒逼国产车提升产品力,以供应链本土化培育中国新能源产业生态,带动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超 180 家,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率从最初的 30% 快速提升至 95% 以上。而正是因为给特斯拉供货等因素,宁德时代、汇川科技、均胜电子、三花智控、拓普等中国新能源零部件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此外,特斯拉开放 300 多项专利,允许其他企业无偿使用,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送上一把 "金钥匙",降低行业技术门槛,激发创新活力。许多新兴车企借助特斯拉的专利技术,快速实现产品研发与技术突破,加速了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肯定了特斯拉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作用。
特斯拉挑战者
特斯拉更大的贡献在于催生了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造车新势力。2014 年 4 月,北京芳草地特斯拉体验店的首批车主交付现场,有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等人。后续批次车主还有易车创始人李斌、360 副总裁沈海寅,以及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
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曾证实:"李斌的 Model S 被拆解后,团队发现其电池管理系统(BMS)的算法优势,促使我们自研了 NIO Pilot。"小米内部人士透露,雷军是在考察美国特斯拉工厂后决定购车,主要用于研究智能座舱设计。
事实上,在接过特斯拉钥匙后,"造车梦"的种子从便在雷军的心里发芽。2021 年,雷军宣布造车,并表示"不接受外部投资,押上我人生全部声誉"。特斯拉也给了雷军很多启发,他曾说:" 我作为特斯拉车主六年,积累了 943 条产品改进建议,这些都会用在 SU7 上。"
如今十年过去了,蔚来、小鹏、理想、小米已经发展壮大,这些企业的创始人也从特斯拉的信徒变成了挑战者,这些企业也完成了从跟随到引领的生长路径。不过,特斯拉毕竟实力强大,论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在 2024 年之前,自主电动车型仍然只能对标特斯拉,却无法超越。
2024 年,被特斯拉压制十年之久,国产汽车终于出了个"全村的希望"。
纽博格林北环被称为 " 绿色地狱 ",其 20.8 公里的赛道包含 73 个弯道和 300 米的海拔落差,是检验车辆极限性能的终极试金石。2021 年特斯拉 Model S Plaid 首次挑战纽北时,业界曾惊叹其三电机系统带来的狂暴加速。2024 年 10 月,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在纽北跑出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登顶"纽北全球最速四门车"。2025 年 6 月,小米 SU7Ultra 量产车以 7 分 04 秒 597 的成绩,刷新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在小米 YU7 发布会上,雷军透露,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再次征战纽北,获得了 6 分 22 秒 091 的成绩,比去年大幅提升了 24 秒,不仅再次刷新纽北赛道原型车圈速成绩,并且进入了纽北圈速总榜全球第三。
续航焦虑一直是电动车的"阿喀琉斯之踵"。小米 YU7 Max 版在高达 101.7kWh 的电池容量下,最大充电倍率可达 5.2C,10%-80% 充电仅需 12 分钟,15 分钟最长补能里程可达 620km,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根据国投证券的分析,小米 SU7 Ultra 搭载英伟达 Thor 芯片(700TOPS),算力较特斯拉 HW4.0 提升 40%,支持实时处理暴雨夜间场景的毫米波雷达点云数据(探测距离 300 米),使复杂路况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2%。
重构新能源汽车生态
在取得技术突破之后,小米汽车正以生态整合能力为核心抓手,在智能座舱、智能家居联动等场景建立话语权。
在生态博弈方面,通过澎湃 OS 系统的深度整合,小米成功构建了"人 - 车 - 家"三位一体的智能生态,以重构人车家场景价值链,来实现降维打击。
澎湃 OS 系统实现跨端协同,用户可通过车载中控屏直接控制 78% 的智能家居设备。小米还实现了从流量到场景的降维打击,小米 SU7 车主中,68% 拥有 5 件以上生态链产品。IoT 设备黏性又反向赋能小米汽车,智能家电设备的使用数据,为汽车用户画像提供精准支撑;车辆行驶数据又可反向优化家庭充电桩布局,使用户充电效率提升;智能驾驶订阅上传的数据,又助力训练自动驾驶模型迭代速度大幅提升。
这种"车端数据反哺家居,家居数据赋能新车开发"的模式,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生态壁垒。高盛就在研报中指出,YU7 正在强势进军中国顶级高端 SUV 市场,它进一步扩展了小米 "人 × 车 × 家 "生态系统的边界,对消费者具有更强的品牌和生态系统吸引力。
小米的生态协同的"滚雪球效应",促使小米的生态链体系正在经历从"硬件互联"到"场景智能",再到"生态自生长"的三阶跃迁。招商国际研报表示,SU7 的成功提升小米扩大客户群体,提升客流量并交叉销售,令手机及其他业务间接受益,形成小米独有的"人车家"生态圈。YU7 的火爆又将进一步提升小米汽车产品线高度,强化其生态圈优势。
在小米汽车极致性价比和生态效应的助攻下,特斯拉的挑战来了。特斯拉入华 10 年,只靠两款车型走量霸榜纯电汽车市场多年,尤其是 SUV 车型 Model Y 连续三年蝉联全球 / 中国纯电车销量榜首,是当之无愧的新能源霸主。
如今,小米 SU7 销量已经连续 6 个月超过 Model 3。小米 YU7 的售价与 Model Y 再次高度重叠。在三电系统、操控、智驾实力都不俗的情况下,小米 YU7 还限时赠送 Xiaomi HAD 辅助驾驶终身免费等权益、主副驾零重力座椅、电动前备箱、HEPA 高效空气净化系统、碳纤维后视镜、碳纤维迎宾踏板等权益,整体配置较 Model Y 更有优势。
浙商证券预测,2026 年小米汽车交付量为 84.8 万台,其中 YU7 交付量为 36 万台。随着小米 SU7、YU7 两款车型双线压制特斯拉,电动汽车行业迎来"新王替旧王"。当然,这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标志性时刻。
摩根士丹利近期的研报称,小米在"智能手机 + 电动车 +AIoT "三大引擎带动下,2030 年营收或突破 1 万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千亿元,市值有望对标比亚迪、特斯拉、苹果。站在前人肩膀上继续攀登新峰,小米汽车的一只脚已经迈向下一个时代,中国汽车的下一个征程也已经开始。
途乐证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